每天,徐敏需要批阅的申请材料比办公桌还高。
徐敏供职于上海浦东新区注册许可分局,24年来始终坚守在企业注册许可一线岗位。“我们跟企业申请人做的是同一件事,只是角色不一样而已。”她认为,申请人办理企业注册登记,自己则利用掌握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来帮助他们办理。
如今,徐敏作为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注册许可分局企业注册科科长,带领科室同志将 “建立一个有温度的窗口” 作为行动准则,想企业之所想,以真挚的服务让每个申请人满意而归。
徐敏在窗口工作。 受访者供图
建立一个有温度的窗口
9月15日,浦东新区市民中心人头攒动。
这里是徐敏工作的地方,为实现市民“一站式办事”,这里汇集了浦东新区的所有行政许可窗口。徐敏所在的注册许可分局,承担了原工商、质监、食药监三局的注册许可登记职能。
注册大厅受理业务量节节攀升。2014年以来,日均业务受理量1500人次,接待量4000人次。仅徐敏个人每天就平均受理咨询、审批、执照办理80余户次,需要批阅的申请材料堆积起来比办公桌还高。
徐敏深知注册工作的琐碎,也更懂得注册工作的重要性。
“(注册工作)几乎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话,做着同样的事。”但徐敏认为,注册工作事关创新创业者的梦想,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,“一个工作人员不到位的服务可能就把一家大企业吓走了。”
“其实我们跟企业申请人做的是同一件事,只是角色不一样而已。”徐敏告诉澎湃新闻记者,申请人怀揣着创业梦想来办理企业注册登记,而自己利用掌握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来帮助他们办理。
作为企业注册科科长,徐敏坚持以“建立一个有温度的窗口”作为自己和科室同事的行动准则。
多年前的一天,一名女士气喘吁吁地到窗口咨询,没说两句话就哭了起来,把工作人员弄得摸不着头脑。听说这一情况,徐敏赶紧放下手头正在批阅的材料,将申请人请到办公室,尝试与她谈心。该女士情绪稍稍平复后,说出了自己的苦衷。
原来,几天前她刚刚经历了一场车祸,丈夫丧生,自己受伤,婆婆因为失去儿子的精神打击卧床不起。现在急需将之前丈夫的企业进行法定代表人变更,才能维持公司正常经营。了解情况后,徐敏耐心安抚申请人,加快指导帮助其完成变更手续,保证了该女士企业的正常运转。
在徐敏看来,这只不过是她职业生涯中一件平常的小事,没想到却让这位申请人铭记在心。从那以后,她称呼徐敏为“徐姐”,过年过节都送上短信祝福,前几年儿子结婚时还专程送来喜糖。时隔多年,徐敏谈到这件事,脸上还是充满感动和笑意。
徐敏与科室同事讨论业务。
浦东改革创新的见证者
浦东改革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歇,徐敏也成为浦东开发与开放的见证者。
1993年,浦东新区成立,徐敏在同年走上企业注册岗位。之后浦东的一系列改革措施,在提升市场准入便利化程度的同时,也给注册许可分局的工作人员带来了考验和挑战。
2016年浦东启动名称登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后,徐敏带头组织科室干部认真学习改革精神,安排主干力量制定操作规范,开展业务培训,调整窗口设置和工作流程,加强与市局沟通,并深入了解企业需求,做好实施改革的充分准备。
上海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运行中心有限公司就以此为契机,来申请企业名称。然而,由于“亚太”属于国际区域、“运行公司”和“有限公司”两个企业类型重复的原因,导致一开始申请无法通过。
考虑到该企业事关电子口岸网络建设,属于国家战略下的重大企业,徐敏针对该企业在申报名称时遇到的新情况,第一时间与市工商局汇报、沟通,并向市局表达了该企业希望利用自贸区的政策平台,更好地营造发展创新的意愿。最终,市工商局突破现有规定,同意核审通过该公司名称,为公司运营赢得了宝贵时间。
“近五年当中,浦东的改革力度非常大,高度也不断提升,一直在探索面向上海乃至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。”徐敏说,身担为企业把关的重任,企业注册科的同事们也一直在学习新的知识,积累工作经验,“想企业之所想”。如今,他们已成为浦东市场监管局的工作标杆。
“我默默无闻/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/每天,我缓缓地从山野流过/在太阳和星辰的凝视下/低低吟唱自己的歌……”这是徐敏最喜欢的一首小诗——《小河的歌》。
正如小河一样,二十多年来徐敏始终如一,扎根最基层的岗位,“我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,说不出有什么辉煌的业绩,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。”多年来她始终这么认为。